世马会参会学者专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韩喜平教授

[人物简介] 韩喜平,男,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政治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吉林大学bat365在线唯一官网登录院长。现任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吉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美国西北大学、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现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指委委员、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吉林省师德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韩喜平教授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等领域建树颇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委托重大项目等课题2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世马会记者:当前,面对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活动中带来的资源告罄、环境污染、贫富悬殊等系列问题,整个世界理论界都在重新认识和挖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意义。在您看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当下主要具有哪些时代价值?

韩教授:当前,整个世界理论界都在重新认识和挖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学价值。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所做出的分析与根据这一运动规律所做出的预测,已经被当时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所证实。同时,马克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纷繁复杂的具体现象中发现本质,并对现象做出科学解释。二是建设价值。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中心课题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合理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得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本矛盾决定着这样的制度必然灭亡。《资本论》不仅客观地描述了19 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其商品价值理论、货币流通规律、生产价格理论、再生产理论、货币流通及周转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职业经理人理论、股份公司理论、地租理论、社会分工理论等到现在都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具有强烈的建设性功能。三是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 而更重要体现在它不是抽象的教条理论,而是行动的指南,其成果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成果应用于实践,这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永不衰竭的旺盛生命力所在。四是政治价值。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品质。从建设与发展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政治价值还体现在人民性上,人民利益是最大的政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切实做到人民共享经济繁荣发展的成果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是人民的立场。“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和“人的自由发展”是其总的价值取向。

世马会记者:劳动产权作为劳动者按照劳动贡献享有收益的权利,研究劳动产权对于捍卫劳动者权益、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和市场社会主义者都对此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分析。在您看来,马克思与市场社会主义两种劳动产权理论有何异同?

韩教授:马克思和市场社会主义者都强调劳动者应该获得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利益分配权利,主张按资本产权分配和劳动产权分配相结合,充分保障劳动者权益。不过,由于时代背景、立论基础以及阶级立场的不同,马克思和市场社会主义者的劳动产权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理论依据不同。马克思的劳动产权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劳动是财富之源,是人的价值和人的主体性在经济生活中认同的表现,劳动者应该拥有对自身劳动产权。市场社会主义的劳动产权理论虽然也承认劳动创造价值,但认为劳动者获得收益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凸显而形成的。给予他们剩余分享权,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二是实现基础不同。在马克思看来,虽然劳动产权的形成和确立是在资本主义时期,但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产权是不完整的,只有实现公有制才能保证劳动产权的真正落实。早期市场社会主义者也普遍批判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私有产权,主张把私有产权关系与市场经济相分离,以某种形式的公有产权取而代之。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者则普遍主张采用劳动合作组织,突出分配平等要求和利益共享。三是实现方式不同。马克思强调劳动产权的实现是在没有资本剥削中介的条件下的工厂协作生产,而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劳动者劳动产权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利润分享和收入分享等,分享制的关键不在于谁拥有所有权,而在于工人参与利润分享,重新分配企业收益。总言之,马克思的劳动产权理论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的劳动产权得以充分实现。而市场社会主义者的劳动产权理论,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协调劳资矛盾的角度,设计出比较具体的利益分享理论,为我们落实劳动产权做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但他们不从动摇所有制着手,仅仅依靠市场选择和理性自觉,事实上是很难保证劳动者的劳动产权得以真正充分的实现。

世马会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举世瞩目。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也逐步显示出其成长过程中被忽视乃至由于缺乏远见或者急功急利而制定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政策上的问题所暴露出的危机。在此背景下,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对此,请问您有什么看法?

韩教授: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当代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一个原因是,从宏观上看,经济增长变成了生活的主旋律,经济的增长模式出现了危机,人们开始质疑经济增长模式。而这种危机最显著的后果就是导致了人类生存危机。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问题、人与环境之间的伦理问题、人与生态之间的伦理问题。而更进一步,很多学者意识到,这些问题并非是根本问题,因为导致上述紧张关系归根结底都在于当前全球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导致上述人类生存危机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参与所导致的结果,因此提出了科技伦理问题。然而,科学技术也不过是经济增长的手段。因此,很多学者便进一步把问题症结追溯到经济增长方式本身,从经济增长方式本身来考察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症结。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提出了“经济伦理”的问题。

当代人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自然资源为支持、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资本逻辑为机制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直接根源。传统经济伦理学探讨的基本问题是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它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排除在伦理学之外,单纯探讨实现人类内部的经济行为,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公平正义法则。从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角度看,这一法则不利于捍卫人类可持续性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因此,当代经济伦理应该把生存法则确立为经济伦理的最高法则。

世马会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治理腐败力度,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但同时,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有人借此提出所谓的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的观点,由于在现象上的吻合,而且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中确实有类似的观点,这一不合乎常理现象,不仅在社会中引起迷惑,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可以谈谈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吗?

韩教授:从理论上来讲,大部分学者认同反腐倡廉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相关关系。腐败无论是对宏观经济,还是对企业及个人独立的经济主体都是产生副效应的,对于市场经济来说,腐败会滋生大量低效的公共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的人员滥用公权力为本部门的人谋取私利,导致政府财政的支出和公共投资配置的低效率,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直接导致财富的不合理占有,以及快速的集中或者集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对于企业来说,由于腐败进入,干预与阻挠,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增强,以及对产权保护的力度较弱,使得企业创新活动风险加大,由此更倾向于采用相对较低的技术,创新力明显不足,而且不得不将资源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寻租活动中,更倾斜于贿赂官员而不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这样自然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从长远看影响经济转型和长期发展。对于经济活动者个人来讲,腐败的诱惑会形成负激励,造成人力资本的闲置和浪费,滋生和助长不良社会风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有力地打击寻租行为, 净化了社会风气,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市场环境,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而目前出现的经济发展速度减缓有着多种原因,我们必须坚定信念,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为依托,以道德教育为保障,在反腐倡廉中持续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

世马会记者: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伟大使命。在您看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是什么?

韩教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源于揭露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根据实践的变化和问题的更新发展自己的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还是理论界,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都是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为建设主线,并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实践而不断发展,在不断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中不断得到丰富,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原则是直面问题,遵循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创新过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路径与方法,要基于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需要,提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不断发现和研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破解经济发展中的难题;要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要以破解发展问题为导向,不断发现和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积极破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不仅要解决本国经济发展问题,还要敢于肩负为人类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的责任。

世马会记者:最后再请教您一个问题。“中国模式”的成功崛起引起了世界理论界的广泛而深入的关注,同时也赋予了国内理论界重大而神圣的历史任务。在您看来,国内学者对此需要承担安歇理论职责?

韩教授:中国经济社会的伟大成就震撼了世界,“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北京共识”等已成为世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应该承认,中国理论工作者在中国模式的成功崛起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正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起步;正是市场经济的讨论,坚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的选择。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时代,中国的发展更加迫切需要精神和学术的支持,需要理论界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理论界应当承担起时代、民族所赋予它的历史职责。具体说来,一要总结中国特色,提炼中国经验,既要用学术化规范性的语言提炼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 还需要把这些理论具体化, 以应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从而完整地承担自身的理论使命。二要保持理性思考,坚持科学发展,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要在理论思维的前提层面警惕或破除极“左”学术立场、“全盘西化”学术思维、极端实用的政治旨趣等错误观念或思潮。三要应对理论质疑,扩大世界影响,既要详尽阐述整个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关系,考察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历史意义,又要厘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某些现代思潮的根本界限,消解西方学术界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或曲解。此外,还要直面现实的矛盾与问题,创造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推进理论创新。

世马会记者:今天的采访就到此,谢谢韩教授!

 

附:韩喜平教授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撰写和主编《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民生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专著和教材20余部。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高校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求是学刊》、《当代经济研究》等杂志发表科学研究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求是(百家言)》等转载。如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上的《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民生保障优势》《“中国模式”与理论职责》《“中国梦”与理论工作者的使命》等;发表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上的《中国特色民生法治化的建构逻辑与路径》《经济学研究伦理属性的学说史考察》《边界与效度:政党内部激励活动的原则论析》等;发表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上的《关于中国农民经济理性的纷争》《农民负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收入分化与教育政策选择》《制度安排与村落发展──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种解释》等;发表于《学习与探索》上的《马克思与市场社会主义两种劳动产权理论比较》《对二元增长模式的反思:基于发展的导向》等。

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伦理经济学、资本论选读、新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前沿问题等课程。